信息公开 书记信箱 校长信箱 监督举报 >信息门户(校内)
X
欢迎光临南宁师范大学!
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新闻资讯 > 老茶馆 > 正文

老茶馆

于碎片之上,构筑深度思考的城池

文章来源:大学生记者团 作者:梁耀坤 图片:梁耀坤 校对:何依宸 审核:王毅 发布时间:2025年08月10日 点击数:
图片 梁耀坤 校对 何依宸
审核 王毅 终审

当人们都低头滑动屏幕,当睡前最后一件事是刷短视频,我们早已身处碎片化信息编织的巨网之中。这些零碎的信息像散落在沙滩上的贝壳,偶尔能拾得闪光的惊喜,却难以拼凑出完整的认知图景。在这样的时代,保持深度思考不是要舍弃碎片,而是要在碎片的缝隙里,为思考的根系找到扎根的土壤。

要保持深度思考,首先要厘清其本质。它不是指思考时间的长短,而是一种能穿透表象、触及本质的思维能力——是面对“算法推荐是否加剧信息茧房”的议题时,既能看到技术逻辑,又能考量社会影响的立体认知;是分析“职场内卷”现象时,不满足于“竞争激烈”的表层结论,并且追问制度设计、价值导向等深层成因的探究精神。这种思考需要持续的注意力,需要对信息的整合与批判,这恰恰是碎片化时代最稀缺的思维能力。

对抗碎片化的侵扰,需从驯服注意力开始。神经科学研究显示,人类大脑的注意力切换成本远高于我们的想象,每一次被弹窗、消息打断,重新聚焦核心问题都需要额外消耗认知资源。我们不妨尝试“番茄工作法”的进阶版:以90分钟为一个深度思考单元,期间将手机调至飞行模式,关闭电脑通知,让大脑在无干扰的环境中专注于单一事情。同时,给碎片化信息设下“准入门槛”——当一条信息弹出时,先自问“这与我的核心目标相关吗?”“了解它能帮助我解决什么问题?”,用理性筛选替代本能点击,让注意力不再沦为信息的奴隶。

碎片化信息并非洪水猛兽,关键在于我们能否借助它进行深度思考。历史学家黄仁宇曾在研究明史时,从海量的奏折、方志中提炼出“数目字管理”的核心命题,这种从碎片中见体系的能力,正是我们需要培养的思维方式。我们可以建立“问题导向的信息收集库”,比如在思考“数字化转型对传统制造业的影响”时,将新闻报道中的企业案例、专家访谈中的观点、学术论文中的数据,分门别类地存入对应的思考主题下。每当积累到一定程度,就用“追问法”深化思考:这些案例是否存在共性?观点冲突的根源是什么?数据背后隐藏着哪些未被言说的前提?通过这样的梳理,碎片化信息会逐渐生长为有逻辑的认知脉络。

保持深度思考,还需要主动制造思维的“留白”。古人强调“读书有三上:马上、枕上、厕上”,这些看似零碎的时间,恰恰是思维沉淀的好时机。现代人可以借鉴这种智慧,在通勤时关掉播客,让大脑自由联想白天遇到的问题;在睡前放下手机,花十分钟复盘当天的思考过程。这种“无目的思考”看似低效,实则能激活大脑的默认模式网络,让不同领域的知识产生意外联结,得到不一样的收获。事实上,很多突破性的想法,正是在这样的“留白”中悄然萌芽。

在碎片化时代坚守深度思考,从来不是一件轻松的事。它需要我们对抗即时满足的诱惑,忍受思考过程中的迷茫与困顿,拒绝用“转发即认同”、“点赞即理解”的虚假仪式替代真正的思考。但当我们能从一条热搜中看到社会情绪的暗流,能从一篇短文里发现逻辑的破绽,能在信息的洪流中始终保持清醒的判断时,就会明白:深度思考不是认知的奢侈品,而是在复杂世界中安身立命的必需品。

正如拼图需要先看清整体图案才能将碎片归位,深度思考就是我们认知世界的“整体图案”。当我们学会用深度思考整合碎片化信息,那些散落的知识碎片便会凝聚成认知的砖石,最终构筑起属于自己的思维城池——在这里,我们既能从容接纳时代的信息馈赠,又能坚守思考的深度与独立,在碎片与整体的辩证中,不断拓展认知的边界。(编辑/滕思晨)

[打印文章] [添加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