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公开 书记信箱 校长信箱 监督举报 >信息门户(校内)
X
欢迎光临南宁师范大学!
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新闻资讯 > 老茶馆 > 正文

老茶馆

滤镜时代:我们为何失去真实判断力?

文章来源:大学生记者团 作者:邹佳桐 校对:许苏润 审核:王毅 发布时间:2025年06月29日 点击数:
图片 校对 许苏润
审核 王毅 终审

如今数字浪潮席卷全球,我们好像活在一个被各种“滤镜”层层包裹的世界里。随手拍张照片,手机软件轻轻一点就能美颜磨皮、瘦脸大眼,瞬间变“完美”。刷社交媒体,满眼都是精致到不像真人的照片和精心编排的生活秀。加之智能推荐算法的精准投喂,不断推送着我们可能感兴趣的内容,这一切都在悄然模糊着真实与虚假的边界。在这场无声的“真实危机”中,我们正逐步失去对真实世界的感知与判断。

想想看,打开手机相机,五花八门的美颜效果让人挑花眼。手指一滑,皮肤光滑了、脸变小了、眼睛变大了,一个“完美”的自己立刻出现。社交平台上,这样的照片铺天盖地。有调查显示,超过六成的年轻人因看多了网红的光鲜生活而感到焦虑这种对“完美”的过分追求,不知不觉改变了大家对“好看”的标准。许多人开始对自己的真实容貌产生不满,甚至深陷“容貌焦虑”的泥潭,难以自拔。

社交媒体早就不只是分享生活的地方,更像是个精心布置的舞台。豪华旅行、精致大餐、光鲜的工作日常——大家挑最漂亮的照片,配上最讲究的文字,努力把自己包装成理想中的样子。然而,这种长期的“表演”让真实与虚幻的界限愈发模糊,他人眼中的你与真实的你渐行渐远。为了维持这个人设,我们不得不不断迎合外界的喜好,隐藏自己的脆弱与不足,最终被困在了一个自我设定的“假面”循环之中,真诚的情感交流变得愈发艰难。

更令人担忧的是,那些“聪明”的推荐算法如同一张无形的网,根据我们的浏览历史精准推送内容,让我们在不知不觉中陷入了“信息茧房”的困境。加之AI换脸等技术的兴起,假新闻、伪造视频泛滥成灾,它们在算法的推波助澜下迅速传播,加剧了人们的偏见与分裂。当一个人只接触自己愿意相信的信息时,他的判断力自然会受到严重影响,难以全面、客观地看待问题。

这种“滤镜”泛滥的时代,对我们的影响深远而复杂。个人层面来说,很多人对自己的认识,变得极度依赖外界的点赞和评论。当你用滤镜造出一个虚假的形象,还收获了一大堆“喜欢”和关注时,很容易产生一种虚幻的满足感。但这种建立在虚假上的自我感觉,一旦回到现实,巨大的落差感就扑面而来。很多人开始怀疑自己到底有没有价值,甚至陷入自我否定。更甚者,为了在社交媒体上获得关注与认可,不惜编造虚假信息,扭曲了自身的价值观。

从社会层面来看,虚假信息的泛滥严重破坏了人与人之间的信任基础。面对铺天盖地的信息,人们越来越难以分辨真伪,对他人分享的内容总是半信半疑。讨论公共事件时,不同立场的人被算法“喂”着各自的观点,谁也说服不了谁,理性对话变得很难,群体之间的分裂反而越来越严重。这种普遍的信任危机和群体割裂,对社会的和谐稳定和发展都不是好事,也阻碍了大家形成共同的认知。

面对这一困境,我们该如何破局?首先,我们应培养批判性思维,练就一双“火眼金睛”。不轻易相信所见所闻,多追问信息的来源、发布者及其证据。面对AI换脸视频或过度修饰的照片时,更要保持警惕,理性判断其真实性。同时,积极拓宽信息来源,倾听不同的声音,形成自己的独立判断。

其次,我们应减少对社交媒体的沉迷,回归真实的生活。多与家人朋友面对面交流,参与实际的社会活动与实践。在真实的生活体验中,发现自己的兴趣与特长,建立基于真实经历的自我价值感。学会接纳自己的不完美,欣赏生活中的真实瞬间,摆脱滤镜带来的外貌焦虑与“人设”束缚。

当然,光靠个人努力还不够。政府和相关部门得加强对AI技术和社交媒体平台的监管,出台更严格的法规来抑制虚假信息的传播,只有通过技术的监管、行业的自律和大家的共同努力,才能营造出一个更真实、更健康的网络环境。

总而言之,在这个被滤镜重重包裹的时代,我们虽面临失去真实判断力的风险,但只要我们保持清醒与理性,主动培养独立思考的能力,积极拥抱真实的生活,并辅以有效的监管与行业自律,就一定能够穿透“滤镜”的迷雾,重新找回感知与判断真实的能力。在数字浪潮的冲刷下,坚守一份真实与美好,共同营造一个更加健康、真实的网络环境。(编辑/张思琳)


[打印文章] [添加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