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公开 书记信箱 校长信箱 监督举报 >信息门户(校内)
X
欢迎光临南宁师范大学!
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新闻资讯 > 悦读 > 正文

悦读

黑塞笔下的夏日绝唱

文章来源:大学生记者团 作者:韦梦萍 图片:韦梦萍 校对:何依宸 审核:王毅 发布时间:2025年08月15日 点击数:
图片 韦梦萍 校对 何依宸
审核 王毅 终审

八月的阳光像融化的黄油般黏稠地涂抹在窗台上,空调外机嗡嗡作响,与蝉鸣合奏着夏日交响曲。在这种连空气都变得懒洋洋的午后,我翻开赫尔曼·黑塞的《克林索尔的最后一个夏天》,忽然感到一阵奇异的清凉。不是来自冰镇西瓜的物理降温,而是一种灵魂深处的颤栗与清醒。

“我独自一人,却很自在。我别无所求,只想被阳光晒透。”黑塞笔下的这个夏天,是1919年的欧洲,战争刚刚结束,世界满目疮痍,而42岁的诗人化身画家克林索尔,决定用最浓烈的色彩度过人生最后一个夏季。这本薄薄的小书像一块色彩斑斓的冰块,在炎炎夏日里散发着令人战栗的美。

书中那些关于死亡的讨论本该令人压抑,却被黑塞写成了一首生命的赞歌。“要死就要死在夏天,”克林索尔说,“那时候大地温暖,不需要太多勇气。”这种将末日过成庆典的疯狂智慧,意外地给困在空调房里的我带来清凉。黑塞笔下的夏天太浓烈了,浓烈到让读者自己的夏天相形见绌——当我们抱怨天气太热时,克林索尔正把阳光当烈酒痛饮;当我们数着日历盼夏天快点过去时,他正在数着所剩无几的日子延长每个黄昏。“我喝着葡萄酒,画着画,时而像个疯子,时而像个孩子。”克林索尔在这个夏天里尽情挥霍着生命最后的热情。他与好友路易在乡间痛饮私酿葡萄酒,用夸张的语调朗诵即兴诗歌;他疯狂作画,把天空涂成靛蓝,把树叶染成血红;他与吉娜调情,不是为了征服,而是为了在对方瞳孔里看见自己尚未熄灭的生命之火。故事情节之间产生了奇妙的降温效果,就像走进一个色彩过饱和的画室后,再回到现实世界会觉得眼前景象格外清淡宜人。

我最爱书中那段关于“中国式夏天”的描写。克林索尔幻想自己是一位唐朝诗人,在竹林小径漫步,用毛笔写下“绿树阴浓夏日长”这样的诗句。“我想象自己是个中国人,在古老的花园里,在荷塘边,在小桥上,过着宁静而充满诗意的夏天。”黑塞对中国文化的想象虽带着西方人的浪漫误读,却意外捕捉到了东方消夏美学的精髓——不是对抗炎热,而是与炎热共舞。这种意境让我的阅读体验变得奇妙,身体感受着现代科技制造的冷气,精神却游走在黑塞笔下的阿尔卑斯山麓与中国式庭院之间。

“树木比哲学更高深,高山比诗歌更动人。”在这个特别的夏天里,克林索尔选择用画笔而非文字来表达自己。黑塞用文字描绘的绘画过程充满魔力:“我用黄色涂抹正午,用蓝色勾勒远山,用红色点燃晚霞。”这些色彩在书页间流淌,让读者仿佛亲眼目睹一幅印象派画作的诞生过程。这种艺术创作带来的狂喜,比任何空调都更能驱散夏日的闷热。书中对自然的描写令人心醉:“湖面像一块蓝色的金属板,树林在热浪中摇曳,仿佛在跳一支无声的舞。”黑塞用文字搭建了一个光影交错的夏日剧场,读者能感受到“热风吹过麦田时泛起的金色波浪”,闻到“干草堆在烈日下散发出的甜香”。这些感官描写如此鲜活,以至于阅读时皮肤似乎能感受到夏日的温度,舌尖能尝到葡萄酒的酸涩。

“我们画家都是魔术师,我们用色彩施法,让瞬间成为永恒。”克林索尔这样定义自己的创作。而黑塞用文字完成了同样的魔法,他将一个即将终结的夏天凝固在书页中,让它永远保持最灿烂的模样。这个夏天里有“月光像牛奶般倾泻在阳台上”的夜晚,有“蝉鸣撕破午后寂静”的慵懒时光,有“暴雨过后泥土散发出的生命气息”。合上书页时,窗外的热浪似乎不再令人烦躁。黑塞教会我用克林索尔的眼睛看世界:“每一天都是一件礼物,每一刻都值得痛饮。”这个认知比任何避暑妙招都更有效——当我们不再与夏天对抗,而是像品尝一杯冰镇雷司令那样品味它的每一分滋味时,炎热就变成了生命热情的证明。

“有些夏天永远不会结束。”

在这个被空调隔绝的季节里,《克林索尔的最后一个夏天》带给我一种全新的消暑方式:不是逃避炎热,而是拥抱它;不是等待夏天过去,而是活在每一个当下;不是惧怕生命的有限,而是在有限中创造无限。这或许就是最极致的纳凉智慧,让心灵像克林索尔的画布一样,盛满这个季节最浓烈的色彩与最炽热的阳光。(编辑/桂荣利)



[打印文章] [添加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