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公开 书记信箱 校长信箱 监督举报 >信息门户(校内)
X
欢迎光临南宁师范大学!
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新闻资讯 > 悦读 > 正文

悦读

《过年》:人齐非心齐,家和则事兴

文章来源:大学生记者团 作者:文/罗丽妍 图/梁雨晴 校对:经鹏艳 审核:王毅 发布时间:2025年02月06日 点击数:
图片 校对 经鹏艳
审核 王毅 终审

提到过年,人们会想到什么呢?答案早已心照不宣:团圆。

是的,这是一年中大家庭难得聚在一起的时刻,从这个角度上讲,从形态上看的确是“团圆”了。但是,当家人们都聚在一起谈笑逗乐之时,大家心中是否会有这样一个疑问:我们的心,真的团圆了吗?

说实话,当我打开这部电影时并未怀有太大兴趣,很大原因是上世纪九十年代对我来说太遥远,我十分武断地认为这部电影不会让我有太大的代入感。但是,当我慢慢沉下心看这个故事时发现,真正扎根于人民的艺术经得起时间考验,它不仅未被岁月磨蚀,反而在时代洪流中愈加熠熠生辉。影片中威严通透的一家之主程老,势利眼儿、心直口快的大嫂王梅以及老实温顺的大姐程荣等角色都给我留下了极其深刻的印象,影片妙就妙在,你不会觉得这个角色很虚很空,你甚至能在身边的人中找到角色的影子。

说到这,我们来说说本文开头我提出的思考。

影片中,大年三十后儿女们都陆续回了老家,门可罗雀的家渐渐热闹起来,变得人气儿很足。然而,在这一片祥和的表象下,却涌动着妯娌之间的攀比、兄弟之间的较劲以及父子之间的舌剑唇枪,大人们心知肚明,却都揣着明白装糊涂,他们很默契地没有拆穿对方,也许是“四字真言”刻进了中国人的骨子里--“大过年的”。

然而,当矛盾积累到一定程度时,量变就会发生质变。于是,这个避无可避的矛盾在一顿团圆饭上爆发了。起初只是二儿子与三儿子的一个小争执,结果这场争执愈演愈烈,越来越多的人被扯入其中。这个大家庭表面上的和睦也随着白瓷餐盘的摔碎而彻底破裂,再也修补不上了。

也许有朋友会不解:如果双方各退一步,就算是看在老人的面子上,好好好吃顿团圆饭,吃完各回各家不就没有这事儿了吗?其实看完后我也思考过这个问题,但回想起影片中的一个小细节:影片中去年的大年初一时,大嫂王梅也曾把老家墙上的镜子砸坏。我也终于有了些眉目:一切的偶然隐藏着一定的必然。就像电影中的今时今日一般,就算不是二儿子和三儿子起争执,也可能是随机组合的另外两个人。正如一件衣裳,破了一个洞尚可缝缝补补又三年,但如果这件衣裳处处都是窟窿,该从哪里补呢?

影片结尾,程老带着妻子离开了家,他要带着妻子去见更广阔的世界,去她心之所向的地方,他们二人重新开始了名为“家”的旅程。

富有年代感的谢幕,在我心中泛起层层涟漪。我不知道该如何形容这种复杂的感觉,于是我只能凭感觉抓住自己最想表达的东西——家和则事兴。当形式化的“团圆”随着爆竹浓重的烟味散去,海市蜃楼终将消散,寒风中徒留一个个疲倦麻木的灵魂。回到一开始,我们为什么期待过年呢?因为家,让我们的心有归所。

我们期望看到的,是家里的大人们操着乡音互相关心逗笑,晚辈们围在慈爱的老人旁边嬉戏玩闹,在外地工作、求学的家人踏进家门掀起屋内的一阵阵热闹,家里的大厨在厨房忙活时有人帮忙,得到厨艺的认可和赞赏。一家人以真心待真心,当赤诚的心聚在一起,屋子才真正有了“人气”。

如果你问我那究竟是什么,我会说:“那是只有真诚的心才能点燃的篝火,散发出的热气叫和气,谱出一曲主旋律为兴旺的家庭篇章。”(编辑/黄江丽)


[打印文章] [添加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