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善? 什么是美 ?我们追求至善至美,可真的每个人都能做到吗?如果跟另一种“善”相比,我并不“善”,我是否罪恶……关于这些问题,我常常在脑海里冥思苦想。怎样才能摆脱这种相对的善恶,不敢为自己的理想行动,也不敢对事情发表看法的幼态思维。我开始查阅古今中外的书籍,于书的海洋与众多作者争辩交流,后来我似乎找到了一丝明示。
认识事物局限性,不以绝对主义辨善恶。想摆脱这种僵化的思维,首先我们要充分认识到事物的局限性。关于世间善恶丑美,是非对错的界定,史铁生在其广受欢迎的文学作品《我与地坛》中说:“我常以为是丑女造就了美人,我常以为是愚氓举出了智者,我常以为是懦夫衬照了英雄,我常以为是众生度化了佛祖。”这简洁有力的语言揭示了世间万物是以矛盾双方相互依存、互为存在前提的方式运行的。也就是说世界上本就没有绝对的善恶美丑、是非对错,假若我们总是在脑子里用绝对理想化的道德标准来固化自己的思想,那我们就忽略了事物的局限性。
阅读古今好书,建立善辨的思维。虽然一个人喜欢思考是一件好事,但只喜欢把自己关起来,干巴巴地思考,则容易陷入思想的僵局,在自己的脑子里认定的区域游走。很多人想不通是非对错善恶美丑,对其感知变得模糊的主要原因是读书太少,想得太多。读书太少,以为眼前就是全世界;想得太多,过度思考,会变得很消极。因此,我们鼓励多读书,读好书。这又回到了我们的问题上,什么是好书?能让我们开始反思以前的行为,不再固执己见,开始以开放的心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就是好书。但是并不是拿起书本就行了,伏尔泰曾言:“书读得越多而不假思索,你就会觉得你知道得很多;但当你读书而思考越多的时候,你就会清楚地看到你知道得很少。”因此有思考的阅读才能更好地建立善辨思维。
践行心中理想,无畏世人的舐皮论骨。假若我们因为惧怕无法达到至善至美而畏手畏脚、瞻前顾后,不敢对人与事发表看法,那么我们永远无法获得真正的成长。“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是王昌龄对长城的评价;胡曾在《咏史诗·长城》中写的“祖舜宗尧自太平,秦皇何事苦苍生”也是对长城的评价。那么他们说的谁对谁错呢?两者站在不同的角度,有着不同的理解,我们无法绝对地评判孰对孰错。秦始皇修建万里长城这件事又是对的还是错的?古今中外无数的诗词,有无数种看法。你看,所谓的好坏并非只是一个人的一面之词,看人看事不能简单的非黑即白。一个人大胆地发表了看法,自然有利益受损方站出来指责他,但,也会有人支持他。我们为何要以绝对的眼光判定他人的行为,又因为惧怕相对的是非善恶而缄言呢?
是非对错,只在人心,而人心莫测。我们应该追求内心的纯净与光明,正如王昌龄临终前的那句振聋发聩的“我心光明,亦复何言”。个人修养的最高境界是内心的自足与自我认同,而非外在的评价。我们能做的就是认识到事物的局限性多去阅书阅人,然后走自己的路,让别人说去吧!(编辑/宁健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