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喧嚣的尘世中,我们常常追逐着美好,试图远离丑恶;追求着智慧,摒弃着愚钝;向往着高尚,憎恶着卑劣。然而,当我们静下心来思考,假如这世界上没有了苦难、愚钝、丑陋、卑劣,那么与之相对的幸福、机智、漂亮、善良与高尚,是否还能拥有它们如今的意义和价值?
“我常梦想着在人间彻底消灭残疾,但可以相信,那时将由患病者代替残疾人去承担同样的苦难。如果能够把疾病也全数消灭,那么这份苦难又将由(比如说)相貌丑陋的人去承担了。就算我们连丑陋,连愚昧和卑鄙和一切我们所不喜欢的事物和行为,也都可以统统消灭掉,所有的人都一样健康、漂亮、聪慧、高尚,结果会怎样呢?”史铁生曾言:“是人间的剧目就全要收场了,一个失去差别的世界将是一潭死水,是一块没有感觉没有肥力的沙漠。”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恒也。苦难,这个令人心生畏惧的词汇,却在某种程度上塑造了我们的人生。倘若世界上不再有苦难,我们或许会失去对幸福的感知能力。就像在温室中长大的花朵,从未经历过风雨的洗礼,又怎么会懂得阳光的温暖和珍贵?古往今来,无数伟人在苦难中崛起。孔子一生周游列国,历经艰辛,却铸就了儒家思想的博大精深;司马迁遭受宫刑之辱,却著就了“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的《史记》。正是因为有了苦难的磨砺,他们的成就才会显得如此璀璨夺目。如若没有了苦难的对比,幸福可能就会沦为一种平淡无奇的存在。
愚钝与机智的对比,让我们看到了思维的多样性。如果没有愚钝之人的衬托,机智之人的聪慧或许就无法如此凸显。在一个团队中,当面对复杂的问题时,那些能够迅速找到解决方案的人会被视为机智的榜样。而那些反应稍慢、思考不够敏捷的人,则在对比中显得愚钝。然而,愚钝并不意味着一无是处,有时正是因为他们的缓慢和谨慎,避免了冲动带来的错误。机智也并非绝对的完美,过于聪明可能会陷入自负的陷阱。
再看外表的美丑。如今的社会,对于漂亮的追求似乎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但如果没有丑陋的存在,漂亮的标准又将如何定义?一个人的美丽,不应仅仅局限于外表的容貌,更应包括内在的品质和修养。奥黛丽·赫本,她的美丽不仅仅在于她精致的面容,更在于她那颗充满爱与善良的心。相反,那些空有美丽外表却内心丑陋的人,终究无法赢得他人真正的尊重。
而卑劣与高尚的对比,则是道德领域的重要议题。在社会的大舞台上,我们看到了种种卑劣的行为:欺诈、贪婪、自私。然而,正是这些卑劣行为的存在,让我们更加敬仰那些坚守善良与高尚的人。例如,疫情期间,无数医护人员不顾个人安危,奔赴抗疫一线,他们高尚无私的行为与那些在困难时期发国难财的卑劣行径的对比,显得更加熠熠生辉。
回到最初的问题,丑陋、卑劣与漂亮、高尚是否有明确的界定?其实,答案并非绝对。它们的界限往往受到文化、社会、个人价值观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在不同的时代和社会背景下,对于美丑、善恶的标准可能会有所不同。但无论如何变化,我们内心对于真、善、美的追求不应改变。
在生活的长河中,我们不能只追求一面而排斥另一面。正是因为有了苦难,我们才学会感恩幸福;因为有了愚钝,我们才懂得欣赏机智;因为有了丑陋,我们才更加珍惜漂亮;因为有了卑劣,我们才坚定地追求善良与高尚。我们的生命因对比而无比真实、深刻。
让我们在这充满对比的世界中,保持清醒的头脑,用辩证的思维去看待事物的两面性,不断地探索和领悟生活的真谛,努力让自己的人生更加充实、有意义。(编辑/葛秋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