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是强校之本和兴校之根。2021年,学校围绕区域特色鲜明的高水平师范大学建设目标,加强科研平台建设、推动成果转化,促进学科发展,开拓创新、砥砺前行,开创了科学研究工作的新局面。
整合资源 科研平台新发展
12月19日,在众人的见证下,一方红绸被缓缓揭开,“广西人机交互与智能决策重点实验室”正式亮相。作为我校第三个广西重点实验室,这支由信息、计算机、生物医学、统计学、应用数学和人工智能等交叉学科组成的研究团队,将发挥人工智能在各个产业的实际应用价值,为全校如旅游、物流、海洋等其他方向的学科赋能。
“沙田柚哪年好吃,哪年不好吃,我知道!哪块地好不好吃,我也知道!我们找到规律了。”带着硕果丰收的喜悦,“广西地标作物大数据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顺利通过验收,并且获自治区科技厅正式认定为广西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这支团队以“系统、创新、实用”为方针,去观察、去实践、去检验,通过学科将产、学、研融为一体,实现教学科研、企业需求、地方需求、国家需求、生态需求等的精准对接。
佳音频传,喜事连连。3月,学校与自然资源部第四海洋研究所签订了战略合作协议,深度参与广西海洋实验室建设;与广西产业技术研究院签订共建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基地协议书,在基地建设、产业化技术攻关、科技成果转移转化、人才培养等方面建立全方位、深层次、多形式的产学研相结合长效战略合作机制;4月,与百色市人民政府共同成立联合工作组,推进联合申报建设教育部石漠化综合治理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目前已顺利上报申请书;11月,广西地表过程与智能模拟重点实验室、广西天然高分子化学与物理重点实验室和广西人机交互与智能决策重点实验室等3个广西重点实验室均顺利通过自治区科技厅的年度考核验收……
深度融入 服务社会谱新篇
科研平台的提升为社会服务提供了强有力支撑。学校探索多种社会服务模式,积极主动地与地方政府、企业接洽,深度参与扶贫开发工作第三方评估、国土空间规划、海洋生态评估和生态修复、海域使用论证、土地测绘等行业,有力地支撑了广西的社会经济发展。
特别是作为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和国家精准扶贫工作成效第三方评估组委托的单位,我校连续5年圆满完成了桂、滇、川、琼、湘等省区国家扶贫开发工作成效考核和国家级贫困县退出第三方评估的重大任务,为决胜脱贫攻坚贡献了南师大人的一份力量。
与此同时,学校勇担时代使命,积极开展校地合作。2021年,是广西重大基础设施项目“滨海公路龙门大桥和大风江大桥”建设攻坚年。我校承担了这一项目的海流、泥沙、波浪数值模拟,海域和海岛使用论证工作,为大桥建设提供了科技支撑。
2021年,向上级党委政府提交决策咨询报告10份,其中获国家领导人肯定性批示1份,获自治区级领导肯定性批示2份。广西教育现代化与质量监测研究中心等9个研究中心入选广西特色新型智库联盟成员,围绕我区重大发展问题开展研究,提供南师大特色的决策咨询报告。
要素聚合 持续迸发新活力
关键节点一被打通,激活了学校发展的各个要素,人才、学科不断融合,迸发出新的活力。
2021年,围绕学科发展和研究方向需求,高层次人才引育工作进展顺利,师资队伍建设跃上新台阶,全年引进包括国家级人才在内的80多位高层次人才,发挥了科研创新的核心作用。7月,2021年广西科学技术奖励大会在南宁隆重举行。学校共获得2020年度广西科学技术奖4项。其中,李传起教授主持完成的“光码多分址组合编解码传输系统及核心器件创新与应用”荣获科技进步类二等奖。
科研工作的不断发展,也促进了学科水平的不断提升。根据高等教育评价专业机构软科正式发布的“2021软科中国最好学科”排名名单显示,我校地理学、化学、马克思主义理论、新闻传播学4个学科上榜。其中地理学以24名位列排行榜前30%;化学以93名位列排行榜前40%;马克思主义理论以148名进入排行榜前40%;新闻传播学以60名进入排行榜前50%。
12月21日,具有承前启后意义的南宁师范大学第一次科研工作大会召开。会议总结了“十三五”科研工作的成绩,部署了“十四五”科研发展的目标任务。锚定未来,校党委李丰生书记语重心长,吹响了新时代科研工作的号角:“全校师生要勇于担当、主动作为、狠抓落实,奋力推动学校科研工作奋进新时代、实现新跨越、再上新台阶,为早日建成区域特色鲜明的高水平师范大学而努力奋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