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公开 书记信箱 校长信箱 监督举报 >信息门户(校内)
X
欢迎光临南宁师范大学!
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新闻资讯 > 基层动态 > 正文

基层动态

法学与社会学院知识产权法教学团队受邀到南宁学院开展课程思政经验交流活动

文章来源:法学与社会学院 作者:文立彬 校对:尹贻荣 审核:尹文嘉 发布时间:2024年06月17日 点击数:
图片 校对 尹贻荣
审核 尹文嘉 终审

为坚持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持续推进知识产权法课程思政的发展,6月14日下午,法学与社会学院知识产权法教学团队文立彬副教授、卫绪华副教授受邀到南宁学院开展课程思政经验交流活动。南宁学院教务处副处长左靖、智能制造学院副院长张更娥教授、信息工程学院副院长陈积常教授、土木与建筑工程学院杨燕英教授、人工智能与软件学院梁婷婷教授出席交流会,会议由陈积常教授主持。

活动伊始,陈积常教授对法学与社会学院知识产权法教学团队的到来表示热烈欢迎,并简要介绍了近年来南宁学院在应用型课程建设方面取得的进步。随后,文立彬副教授做了题为《南宁师范大学知识产权法课程思政建设与实践》交流报告,从教育目标适时调整、本土教学资源更新和教学评价体系完善三个维度分享了知识产权法课程思政建设与实践的经验和心得。他指出,知识产权法蕴含着丰富且独特的思政元素,知识产权法的教学内容与广西本地优秀文化关系密切。党的二十大报告要求“弘扬社会主义法治精神,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法律文化,引导全体人民做社会主义法治的忠实崇尚者、自觉遵守者、坚定捍卫者”,深刻阐明了我们党对待优秀传统法律文化的立场态度。对此,应深入挖掘广西知识产权保护典型案例并完善案例库和知识图谱,将优秀的法律文化融入课程思政教学之中。如在课程设置上,结合广西传统文化和知识产权制度增设专门的模块或单元,引导学生思考传统法律文化在数字社会下的价值。再如,采用数字教学手段,丰富课程思政教学活动和学生体验,让学生从多个维度感受传统法律文化的吸引力。通过上述努力,积极实现知识产权法课程思政的三重目标,为中国式现代化法治建设输送高素质法治人才。

在讨论环节,双方就国家级课程思政和课程思政教学组织的建设等问题进行了深入交流。文立彬副教授指出,课程思政和教学组织的建设要契合新文科建设对科教融合的要求,“新法科”建设的关键点在于改革创新法学实践教学新模式。教育教学过程中,必然伴随着人工智能、虚拟仿真等新技术、新手段的运用,这对于基层教学组织而言,充满了机遇和挑战。卫绪华副教授认为,《关于加强新时代法学教育和法学理论研究的意见》为法治人才培养和法学课程建设提供了重要指引,法学课程思政建设创新要把握好四个关键方面,即全面融入国家法治建设大局,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大局,集合自身的优势和特色,提升学生专业能力和就业竞争力。

南宁学院左靖副处长指出,课程思政建设应结合新文科的具体要求,体现学科融合和交叉优势。在实践层面,应与具体的产业需求对接,通过校企协同育人的方式实现合作共赢。陈积常教授指出,课程思政建设一是要掌握和理解相关的政策导向,二是要注意积累过程性材料,三是要通过多种途径提升课程思政示范作用。张更娥教授认为,课程思政建设要拓宽视野,从交叉学科的角度构建课程思政体系和重塑课程思政内容,做到应用性和推广性的有机统一。杨燕英教授提出,课程思政的教学方法要进行凝练,提炼出具有特色、能推广的教学模式,同时强调了教师参与教学创新大赛等专业竞赛的重要的。梁婷婷教授建议,课程思政建设中的多元化教学评价,既要体现学科与课程的特色,也要展现具体的、可视的多元主体评价信息。

在总结环节,南宁学院陈积常教授高度评价了本次课程思政建设经验交流会,指出本次会议为两校课程思政教学团队提供了丰富的、可借鉴的经验,拓宽了课程思政建设方面的思路。

教海无涯,研无止境。通过本次走访调研活动,法学与社会学院知识产权法教学团队对课程思政和教学组织的建设与实践有了更加深刻和清晰的认识,进一步明确了核心目标与创新思路。学院将持续发挥自治区级课程思政示范课程的辐射作用,积极探索创新性、可复制性的课程思政教学模式与途径,推动课程教学改革向纵深发展,不断提升课程思政育人成效。


[打印文章] [添加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