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公开 书记信箱 校长信箱 监督举报 >信息门户(校内)
X
欢迎光临南宁师范大学!
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新闻资讯 > 悦读 > 正文

悦读

熟读《史记》,问道先贤

文章来源:大学生记者团 作者:文/罗雅文 图/百度 发布时间:2023年04月04日 点击数:
图片 校对
审核 终审

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也是最好的清醒剂,历史中蕴含了太多的先贤智慧。唐太宗李世民说:“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英国哲学家培根直言:“读史能使人明智”;毛泽东同志也曾指出:“如果要看前途,一定要看历史”。

天地永恒,青史永新,中华历史,赓续绵延。欲知大道,必先为史,而读历史者,不可不读《史记》。《史记》是中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从黄帝之初到汉武大帝,贯穿了三千年的时光;从帝王将相到贩夫走卒,记录了三千年的英雄群像。有从市井之徒,混迹到上流社会最终称帝的成功者刘邦;也有不善于抓机会,并最终乌江自刎的失败者项羽;有言而有信,不计前嫌的仁义之将韩信,也有小肚鸡肠的不仁之相李斯。

我们在舜和禹的身上,学会了恭谦仁爱的美德;在越王勾践“卧薪尝胆”中,学到了“成大事,必隐忍”的处世智慧;在孔子故里追慕先贤,感悟“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相处之道;在汨罗江畔,感受屈原的家国情怀;在乌江之畔缅怀项羽的英勇,也反思他的败亡……《史记》用绵延千年的历史智慧,影响了一代又一代人。也正是这些如此触动心灵的力量,让两千多年之后千千万万的中国人,仍然为自己拥有这样的历史为荣。历史在变,但人性的根本不变。读历史人物故事就是洞悉世事、通晓人情的一条捷径。

在读《史记》过程中,我印象最深刻的是《屈原贾生列传》中描写屈原的部分,在烟波浩渺的汨罗江畔旁我仿佛看见了一位身着一身白衣、低头吟诵的诗人。凑近一看正是那位才华横溢,有着凌云报国之志却遭人嫉妒而遗恨终生的伟大爱国主义诗人屈原,他在混沌黑暗的时代中坚守自我,不愿同流合污,有着“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心境。年少时,屈原因才能出众受到楚怀王的信任,他博闻强识、明于治乱、娴于辞令,因此受到其他上官大夫的嫉妒,惨遭陷害,被罢黜左徒之官,任三闾大夫之职,后又被流放汉北,放逐江南。公元278年,楚国国都被秦国攻占,屈原预见故国将灭,在极度苦闷、完全绝望的心情下,于农历五月五日怀抱沙石,沉江而死,实现了自己“伏清白以死直兮”的诺言,以忠诚刚烈流芳百世。司马迁在此列传中着重描绘了投江前的屈原,他在汨罗江畔遇见了渔夫,他们的一席话直接为我们有力的塑造了一个满怀经国之志却又报国无门的屈原。他的满腔抑郁无人能懂,只能通过诗赋来表达情意,世道容不下他正道直行,他也不愿与世推移,随波逐流,所以纵身一跃,宁为玉碎,不为瓦全。

司马迁在史记中这样评价:“信而见疑,衷而被谤。”是呀,屈原这一生都在为了国家竭衷尽智,为了黎民呕心沥血,却落了一个被怀疑、被诽谤、无奈投江的结局。他的政治理想虽然落空了,但他的生命没有落空,他心灵中那些最美好的东西通过《离骚》、《九歌》、《天问》等诗篇留给了后代,在两千年的历史中不断地拨动人们的心灵,点燃人们的热情,使中国诗歌从不走向消极和颓废,使中国诗人永远保持着那种热烈执着的感情。物换星移几度秋,屈原的身影在历史的风尘中早已烟消云散,但他骨子里的那份骄傲与浪漫,那份千年之后仍让人为之泣涕的爱国情怀却穿越时空,永驻世人心中。

历史是一面镜子,鉴古知今,学史明智。作为新时代青年的我们,更应读好历史,了解历史,穿越历史时空,追寻先贤足迹!(编辑/张宁)

                                                            

[打印文章] [添加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