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公开 书记信箱 校长信箱 监督举报 >信息门户(校内)
X
欢迎光临南宁师范大学!
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新闻资讯 > 悦读 > 正文

悦读

永远不畏世界,永远善良真诚

文章来源:大学生记者团 作者:文/翁嘉倩 图/来源于网络 发布时间:2021年03月07日 点击数:
图片 校对
审核 终审

有没有一本书,让你深刻的觉得主人公是在虚拟世界存在的另一个活生生的自己?里面的人想你心中所想,说你心中所念,做你想做的或是想却不敢做的事。而《追风筝的人》一书便映照出了许许多多读者的影子,通过平凡的文字、细致的描写与读者内心相通,这也是它享有人们极高的评价与赞美的原因之一。

这本小说以阿富汗为背景,以第一人称的角度讲述了一个跨越两个少年一生的故事。故事发生在70年代初,那时阿富汗还处于实行君主立宪制的阶段,种族歧视充斥着阿富汗整个社会。主人公阿米尔是一个有着当时所谓的优良血统的贵族少爷,而另一位主人公哈桑则是阿米尔的仆人。两人从小一起长大,虽然喝着一个奶妈的奶,但是成长中少爷的优越感不仅体现在地位上,连情感上都占据着优势,哈桑对少爷是绝对的忠诚,而阿米尔却对哈桑有着摇摆不定的感情。

年幼的阿米尔一直以为父亲因母亲难产而死怪罪着自己,拼命想得到父亲的欢心,却因为情感的忸怩和遇事时的软弱与勇敢善良的哈桑形成鲜明的对比,父亲不禁对儿子感到了些许失望,同时将赞扬给予了哈桑。不知是否是在这样的影响下,敏感的阿米尔对哈桑的情感愈发复杂,他们之间经常发生一些令人回味的对话:

“……你会骗我吗?”阿米尔说道。

“我宁愿吃泥巴也不骗你。”哈桑带着愤愤的表情说。

“如果我让你吃泥巴,你会吃吗?”阿米尔抱着一丝恶劣的趣味问。

“如果你要求,我会的。你会吗,阿米尔少爷?”

“别傻了,哈桑,你知道我不会的。”

哈桑的确是个内心善良的人,而且对少爷十分的忠诚,阿米尔这样说了,他就信了,其实不然,阿米尔心中所想的是哈桑就是那些一诺千金的人的作风,于是他也以为别人和他一样,其实阿米尔自己根本做不到永不说谎,永不食言。

其实很多现实生活中的人也和阿米尔一样,这就成了所谓的在书里仿佛看到了自己——他们无法做到像哈桑一样的那么善良真诚,反而是阿米尔更接近人的本质。人的内心天生就是有许多阴暗面的,会因为一些偶尔邪恶的想法做出错误的选择,会因为自己主观的情感选择刻意忽略客观的事实,但我们能否成长起来,关键就是看我们能否战胜了内心的阴暗面,选择让自己成为一个真诚、善良、勇敢、不卑不亢的人。或许通向黑暗与堕落的道路十分简单,并且我们也会因做出错误的选择和决定而愧疚、痛苦一生。不过当我们选择走向光明,伸手触碰温暖时,道路虽长,但一定能脚踏实地,步履坚定。

小说讲述完两人小时候的故事,又来到了阿米尔的中年的时期,此时的阿米尔不仅明白感悟了那时父亲对自己的爱,而且涌出了对哈桑深深的愧疚。年幼的阿米尔因为自己的懦弱在哈桑帮他追回心爱的风筝而陷入困境时自己选择了逃跑,让哈桑受了伤,当时的他还理解不了哈桑如一只失去主人的小狗受伤害回到家时的神情,但是现在的阿米尔回忆起来,看见了哈桑努力伪装着没事表情下的失落与伤心。回忆真是让人尝尽酸甜苦辣的东西,阿米尔慢慢成长,随着生活的变故懂得了责任与更多的情感,可是当他真正体会到了别人为自己付出的那份情感的分量时,却已无法弥补他的遗憾,因为已经无法回到过去了。

阿米尔就是通过自身的经历告诉着我们要慎重的做出人生中的每一个决定,因为时光无法倒回,做错了选择再难以弥补。

《追风筝的人》有着大量的心理描写,这些描写不仅生动的刻画出了主人公内心的想法,更是直击读者的灵魂,它在用平凡却有力的文字敲打着读者的内心,与读者站在同样的角度,第一人称更是令人代入感更强。

小说中曾体现了人性中的劣性战胜了人性中的善,可又通过描写哈米尔踏上为自己赎罪的道路又展现了人性中的善并且善战胜了恶,小说就此结尾,让人回味无穷。哈桑从始至终对阿米尔抱着最纯粹的情感,也是因为他的内心始终纯洁善良、勇敢真诚。愿我们也能永远敢于面对自己的内心,永远不畏世界,永远心有所爱,永远善良真诚。(编辑/李彩微)



[打印文章] [添加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