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2016年从云南引进我校工作起,他已在我校任教8年,目前是文学院民俗学专业(广西高校文科重点学科)学科带头人,民俗学、学科教学(语文)、中国少数民族语言文学硕士研究生导师,文学院教工第一党支部书记。他就是文学院黄毅教授。
躬耕教坛 砥砺前行
作为我校原中文系86级的本科毕业生,黄毅对母校怀有十分深厚的感情。回到母校工作时,他感慨道:“要努力工作,回报母校。学海永无止境,要活到老、学到老,和同学们一起学习,共同进步。”
黄毅回校工作的第二年,便成功申报了国家社科基金项目——《西南民族地区特色小镇文化发展策略研究》,期间还担任了17汉本3班的班主任。此外,他还主动承担了本科生和研究生多门课程的教学工作。
2021年,黄毅所带的17汉本3班有9人考上了硕士研究生。2022年,他所指导的中国少数民族语言文学专业的硕士研究生屈曌嫚顺利考取了中南民族大学的博士研究生。同时,他指导的第一届学科教学(语文)专业的三名硕士研究生也顺利完成了硕士毕业论文的撰写,在盲审和答辩中都获得一致好评。
黄毅在学生身上倾注了大量的心血,给予了无私的帮助和关怀。正因如此,他也多次获得学校表扬,如:校科研先进个人(2018年)、校优秀实习指导教师(2020年)、校毕业生深造工作先进个人(2021年)、校优秀共产党员(2021年)。
因材施教 诲人不倦
黄毅在指导学生学习的时候,特别注重因材施教。他在指导本科生和研究生撰写毕业论文时,鼓励学生根据自己的专业、兴趣和特长自由选题。为什么要让学生自由选题呢?他这样解释:“每个学生的知识结构、兴趣爱好以及理论基础都是不同的,让学生自由选题,不仅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也更贴合个人的学识范畴,而这样的选题往往也是最适合学生的。”
当然,给予自由并非放任不管。学生初步提出自己的选题计划后,他都会与学生一起,反复探讨该选题的可行性,并在推敲中逐步完善。事实上,这样的指导方式是很受学生欢迎的,尤其是本科生,每到选毕业论文指导老师的时候,他总是被很多学生早早“预约”。而他指导的研究生,也因毕业论文选题新颖独特而受到答辩委员会专家的称赞与肯定,在答辩中取得优秀成绩。
在指导学生学习时,黄毅会以组会的方式,将他指导的学生按专业、年级分成不同的学习小组,每周定期召开小组交流会。在小组会上,通过学生汇报自己一周以来的学习情况来掌握学生的学习进度,再针对学生存在的问题给予指导。此外,他也会针对提前分配好的学习任务,让学生们进行讨论分析。这种引导式的学习方法,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强化了学生学习的内在动力,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同时也加强了老师与学生之间的联系。
黄毅这种因材施教的教学方法,既充分发掘了学生的优点,也能不断改正缺点。正是因为自由的选题方式和专业的组会指导,黄毅指导的学生大都能够沿着自己喜欢的研究方向深入学习,从容地完成每个阶段的毕业论文写作,并且在兼顾学习的同时也有时间和精力为毕业和就业做好充分的准备。
修身立德 传道树人
一位优秀的老师,必须是能在教学过程中给学生起到模范引领作用的。而黄毅恰恰就是这样一位老师。
作为一位有教学担当的老师,黄毅每次上课,都会提前到达教室做好上课前的准备工作,上课内容理论与实际相结合,课堂氛围既严肃又活泼,这使得学生都很喜欢上他的课。不仅如此,黄毅还很关心学生的身心健康,无论是学习上的困惑,还是生活中的问题,学生们都很喜欢寻求他的帮助,而黄毅也很乐意给学生们解惑。
同时,黄毅非常注重对学生良好品行的培养。他常常教导学生们要专于学术,踏实严谨,不要投机取巧,并且以身作则践行着。
作为一名党员,黄毅始终牢记党员的初心使命,积极发挥先锋模范作用,他被选举为文学院教工第一支部书记后。他善于团结支部成员,充分发掘专业优势和特色,文学院教工第一支部先后荣获南宁师范大学先进基层党组织、首批新时代学校基层党建示范创建和质量创优工作样板党支部、“双带头人”教师党支部书记工作室、第二批新时代广西高校党建工作样板支部、第二批广西高校“双带头人”教师党支部书记工作室与第四批全国党建工作样板支部。
潜心学术 勤学不辍
正所谓“学然后知不足”,从在广西师范学院(现南宁师范大学)读本科,到暨南大学读硕士,再到云南大学读博士,可以说,黄毅从未离开过学校这片神圣的天地,求知的脚步就从未停下过。
黄毅主要从事的是文艺理论研究、少数民族文学艺术研究以及当代作家作品评论,主要研究兴趣在南方少数民族文学与文化方面。他硕士选择的文艺学专业,博士选择的民族学专业,多学科交叉的学习,为他以后的科研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在多年的学习过程中,黄毅以扎实的理论研究拓宽了自己的视野,增长了学识,又以严谨的科研态度丰富了自己的学术成果,并在《民族文学研究》《中国文学研究》《文学评论丛刊》《四川戏剧》《广西民族大学学报》《贵州大学学报》《贵州师范大学学报》等学术刊物发表学术论文60余篇。
桃李不言,下自成蹊。黄毅以其宽厚清慎的美好品行,给学生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也使自己成为学生们最敬重和喜爱的文学院“先生”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