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公开 书记信箱 校长信箱 监督举报 >信息门户(校内)
X
欢迎光临南宁师范大学!
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新闻资讯 > 学校要闻 > 正文

学校要闻

【七秩华章展风采】科研管理处:聚焦科技创新 提升科研内涵建设

文章来源:科研管理处 作者: 发布时间:2023年12月18日 点击数:
图片 校对
审核 终审

学校科研管理处一直以来坚持贯彻落科研强校的理念,坚持聚集前沿、服务发展、优化资源、协同创新、重点突破的思路,以提高科研创新能力为核心,以促进科研服务社会为重点,深化科研管理体制机制改革,学校在科学研究、社会服务和科研育人等方面的能力不断提升,为国家和区域经济社会改革发展提供了人才保障和科技成果支撑。

重要平台取得新突破,学科建设取得新进展

学校各级各类科研平台进一步夯实,现有“北部湾环境演变与资源利用”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广西高校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广西教育现代化与质量监测研究中心”、中国-东盟职业教育研究中心等38个省部级科研平台。2020年依托我校建立的“北部湾环境演变与资源利用”教育部重点实验室顺利通过教育部评估,并获“良好”等级。地理学和教育学入选广西一流学科建设项目,地理学、化学、马克思主义理论、新闻传播学等学科先后上榜软科中国最好学科排名。

守正创新担使命,深耕科研结硕果

学校近10年获得各类科研成果奖160项,国家级奖项5项。其中,胡宝清教授的《喀斯特人地系统研究》荣获第八届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人文社会科学)一等奖,为广西高校首次获得一等奖,取得了历史性突破。获得省部级社科类奖项144项,其中,广西社科优秀成果一等奖10项、二等奖39项、广西文艺创作铜鼓奖3项;广西科学技术奖16项,其中二等奖7项,三等奖9项。全校教职工公开发表高水平论文804篇,其中被SCI、SSCI收录611篇,其中中国科学院大类一区论文50篇;CSSCI论文292篇;出版著作和教材320部,获授权国家发明专利296项,4篇决策咨询报告获得国家级领导人批示,22篇决策咨询报告获得省部级领导人批示。

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

广西科学技术奖二等奖

健全科研管理体制改革,激发科研积极性

学校坚持问题导向,进一步改革完善科研管理体制,先后制定或修订了《南宁师范大学奖励管理暂行办法实施细则》、《南宁师范大学科研工作量计算办法(试行)》、《南宁师范大学“包干制”科研项目经费管理办法(试行)》、《南宁师范大学纵向科研项目结题结账及结余经费管理办法(试行)》等20多项规章制度,有效激发了教师的科研活力,为科研活动提供了保障。

2021年12月21日,南宁师范大学第一次科研工作大会召开

重视集体科研成效,打造科研创新团队

一花不成春,独木不成林。我校高度重视,涌现了八支成绩斐然的科研团队。其中,深耕海洋厚积薄发的北部湾海洋信息团队研发的广西智慧海洋牧场创新驱动服务平台成功应用于海洋牧场;以人机交互理论与技术创新为核心的科学计算与智能信息处理科研创新团队的成果广泛应用于文化旅游、物流、教育、农业等行业领域;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创新团队依托全国高校辅导员发展研究中心、教育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队伍培训研修中心,立足时代发展大势,整合优化国内思想政治教育研究力量和资源,聚焦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创新发展的热点、难点和焦点问题,积极探索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与方法创新;区域教育改革与发展创新团队是我校教育学在广西一流学科建设和博士点建设项目中形成的一支充满活力的科研创新团队,该团队遵循“立足八桂大地、紧跟学术前沿、服务社会需求”的建设理念,明确了以教师教育为轴心、以民族和东盟为两翼的“一轴两翼”的建设思路,在科研项目、科研论文、智库成果与社会服务等方面产出了一批高水平研究成果,彰显出我校教育学研究的区域特色和民族特色。数学与应用数学团队依托广西唯一的“应用数学”院士工作站,于2022年获批广西应用数学中心。

人地系统耦合与统筹共治研究团队以地表关键带—人地系统耦合—山水林田湖草海生命共同体—区域高质量发展为主线,近三年团队获得各类科研项目共计38项,总经费达904.4万元。2020年,团队学术专著《喀斯特人地系统研究》荣获第八届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人文社会科学)一等奖,为广西高校首次获得一等奖,取得了历史性突破。

第八届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一等奖(人文社会科学类)

功能分子合成与应用创新团队以创新为驱动、需求为引领,建立了一支以做强学科、服务需求为目标,把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有机结合起来,以基础研究支撑应用研究创新的科研团队,一系列科研成果直接服务我区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

旅游管理创新团队面向广西等西部民族地区在文化和旅游产业发展领域急需解决的重大问题,积极开展旅游规划策划、文化遗产保护、旅游企业管理咨询等社会服务,充分发挥文化旅游产业发展智库作用,在民族旅游、文化遗产旅游、边境旅游等领域产出系列创新成果。

深化政产学研融合 服务区域经济与社会发展

科技创新助力乡村振兴。一是充分发挥团队智库作用,积极助力广西巩固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地理科学与规划学院组建合作社孵化辅导服务团队深入宜州市、都安县等10个贫困县(市)进行调研、数据收集、监测和分析,及时发现并解决项目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截至目前,合作社孵化辅导服务团队已为120家合作社提供了技术、管理等服务,合作社经营管理更加规范,盈利合作社已达40个,带动15000户脱贫户发展特色产业,极大提高了合作社带贫、作用,推动合作社发展再上新台阶。学校地理科学与规划学院先后荣获自治区事业单位脱贫攻坚记大功奖励和全区脱贫攻坚先进集体等荣誉。二是全力以赴,打好农用地安全利用攻坚战。环境与生命科学学院张新英教授作为桂中地区水稻产地安全利用联合攻关专家组副组长,专门为来宾市农用地安全利用工作提供技术支撑。该团队为来宾提供了大量的技术支持,完成了《2020年来宾市农用地安全利用实施方案》以及3个水稻联合攻关试验区和63个集中推进示范区的选址工作,并协助来宾市进行招投标过程中的技术工作和项目推进会,2020年来宾市农用地安全利用项目经费共计1865万元。三是科学编制村庄规划,科技助推乡村振兴。树立新理念、应用新科技、采用新方法,科学编制村庄规划,能有效助推乡村振兴。我校村庄规划团队长期聚焦村庄规划的理论研究与实践,基于科学的理念及技术优势,在广西多地编制了近百个村庄规划,为广西乡村振兴提供了有力支撑。通过对规划村庄开展系统调研,结合长期工作和研究经验,制定“现状摸排-目标定位-底线约束-产业提升-设施支撑-文化传承-生态维系-综合防灾”的规划路径,提升了规划编制的效率和实效,使得规划真正落地,做到能用和好用。四是“科技+新媒体”助力壮美广西乡村振兴。我校侯彦林“八桂学者创新团队”对沙田柚品质形成机理进行深入研究,承担“容县沙田柚蜜味和香气产生物质研究”项目1项,出版专著1部,发表论文5篇,申报发明专利3项,授权1项,并依托玉林市容县容州镇五一柚场积极促进科研成果转化,形成了核心示范区100多亩,辐射带动推广面积2000多亩,助力农民增收近2000万元。

科技成果落地支撑电子信息产业。李传起教授坚持产学研联合攻关,主持完成的“光码分多址组合编解码传输系统及核心器件创新与应用”项目系列成果为光通信网络信息安全防护体系的构建提供了重要技术支撑,对地区产业结构优化、新兴产业发展以及经济建设形成强力支撑,已取得20多项自主知识产权,成果在多家单位应用,近三年累计新增销售额6447.32万元。计算机与信息工程学院龙珑教授主持完成的“广西高效能通信网络建设与网络安全应用”项目着眼于解决广西高能效安全通信网络建设领域成本高、边境网络安全隐患、高效能网路应用不足三大建设难题,自主研发并掌握了完全自有知识产权底层通信数据核心技术,较好地解决了上述三大难题,该项目已经获得40多项自主知识产权,30多项省部级成果,为应用企业减少30%以上基站建设数量,减少建设基站400多座,项目的规模化应用降低20%以上基站耗能,大量节约运营成本,项目实施以来广西通服等单位重大信息安全事件发生率为零,并帮助政府、公安、医疗等多个行业实现产业升级,项目近三年取得9.59亿经济效益,新增利润6013万,新增税收2139万,累计节能支出5000多万,取得了显著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智慧海洋助力向海经济发展。依托北部湾环境演变与资源利用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广西北部湾智慧海洋牧场工程研究中心、广西北部湾碳汇与低碳工程研究中心,我校海洋团队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广西创新驱动项目、广西自然科学重点基金、广西科技攻关项目等省部级课题,并积极服务广西经济社会发展,承担横向课题近30项,经费接近1000万元。服务内容包括海洋牧场监测与预警、海域使用论证、海洋环境评估、围填海生态评估与生态修复、红树林评价等,提供产品包括数值模型、监测报告、科技报告、论证报告和评估报告等。

兴宾区水稻联合攻关区现场会

部分设施规划示意图

[打印文章] [添加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