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9月,我踏入南宁这片热土到母校求学。六年时光,印刻的尽是母校记忆。想起毕业时的豪言壮语,不禁感叹到底是母校带给我如此的骄傲的底气。
南宁的九月,让我和父母亲重新认识了“热”这个字。从山西到广西,我们坐了24小时的绿皮火车,携带着比人还高的麻包——装了整套被褥和四季衣物,我看再装进4年时光问题也不大。谁知这个背了一路,嫌弃了一路的麻包,最后陪了我8年。
父母亲第一次出这么远的门,没想到在遥远的他乡,火车站接站的、校园里迎新的学生中都还能有老乡,不安的心也放下多半。我站在校门口抬头看长岗校区的时候,心里蹦出一句“既来之则安之”,便随着人流进了校园。事后,每每想起那天接我进校门、送我去宿舍的那位来自家乡的学姐,都懊悔不已。记得学姐不由分说揽过我父母背上的麻包,把我们送到了位于8栋1楼的宿舍,嘱咐了两句又急忙继续去迎新了。可惜,我那时像个“木头”,也没向学姐说声感谢。
作者读书时的长岗校区校门
远乡求学,每逢佳节倍思亲。但我的这点思绪很快就又被大学生活的新鲜与快乐替代,青春真好。大学课程虽不似高中那样紧张,但专业课老师的要求不曾有点滴放松。我经常想起李凯老师上课时为我们示范到背衫尽湿,扭头喝口水说“好,我们再来一遍!”的情景。
2014年10月,我因练习失误,脚部摔伤骨裂,第一时间想到的是瞒着家人在宿舍养伤。记得那个下午,天气闷热,我光着膀子待在宿舍,穿着短裤,脚上打着石膏。最美班主任“曼姐”突然进来,趁我不注意时,偷偷留下几百元。她怕我难为情不收,离开后才告诉我。那天的关怀,让我感动了很久很久。
发现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是在不断的实践中获得的,这是我除了专业能力之外在大学期间的最大收获。大学四年里,我除了担任班干部外,还在音乐舞蹈学院分团委担任学生干部。在迎新晚会、新年晚会、主持人大赛、消夏晚会等活动中,我既是参与者,又是组织者。每一场活动身后,都离不开学院的支持,离不开老师们的指导。正是这样的环境与氛围,松弛而充实,自此我更加深刻地理解了校风与学风。大学期间,我送过快递、干过销售、当过主持、做过演员。除了寒假回家过年,只在大一暑假时回过家。我很感谢学校放假还能考虑留校的同学,为他们做好留宿等服务。这些足够的包容和温暖的服务如同避风港湾,像有星光指路,安能不为之感恩。
2013年9月,2013级舞蹈班在长岗校区瑞兴楼前合影,最后一排右二为作者
2017年,我本科毕业,在广西工业技师学院做了两年老师。2019年,我成功考取了母校的研究生,兜兜转转再次回到母校。这时,母校已由我读书时的“广西师范学院”更名为“南宁师范大学”(2018年更名),我所在的学院搬到了武鸣。那时,正值武鸣校区第一期建设完成,校门口还没有公交车,校区也仅有两个学院搬来。上职教必修课,需要从校门口打车到武鸣汽车站,转大巴到安吉汽车站,而后乘地铁或公交再步行进明秀校区。我会苦中作乐感叹:求学啊,若坦途终觉浅,非以此得真经。
2019年12月,作者(右一)在武鸣校区教学楼前与老师、同学合影
求学之路上,我要特别感谢我的导师李海革老师。自本科以来,我有幸得到她六年时间的教诲。想起在论文选题之初,老师不厌其烦为我指点思路、鼓励我进行深入研究……每每想起,感怀师恩无以言表。在此,我还要衷心感谢杨满福老师、王忠昌老师、李栋学老师,他们引我走进职教这片广阔天地,让我对“严谨治学”四字有了更深的理解。
青春吟唱,回忆交织成一幅美好的画面。我会经常想起:在烧烤摊和同学们畅谈未来、一个人在教学楼反复练习着每个舞蹈动作、来自北方的“旱鸭子”想学游泳的我拖着南方舍友每晚去游泳池“喝水”、只有深夜才会开启的“躺谈会”、舞台聚光灯下享受掌声的那些时刻……
来到南宁十年,关于母校的记忆占了六年。学习、爱情、友谊、工作,我在这里收获了太多,永远感恩母校。
2021年6月,作者(最后一排右三)在武鸣校区教学楼前与老师、同学合影
【作者简介】王晨,本科毕业于音乐舞蹈学院2013级舞蹈班,硕士毕业于音乐与舞蹈学院2019级职业技术教育专业。就职于南宁市教育局,现为宾阳县中华镇新塘村驻村第一书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