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过七年工作五年读博的时光,谭华云博士来到我校地理科学与规划学院工作。“扎根人文,格物明理,教学相长,生发意义”是她三年教研时光的写照。
扎根人文 格物明理
入职以来,谭华云延续博士论文乡村绅士化研究,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项目1项,以第一作者在《旅游学刊》、《地理学报》和《Journal of Geographical Sciences》发表学术论文3篇。她扎根一个案例地——广西巴马盘阳河流域,深耕一个领域——乡村绅士化。从浅尝辄止地阅读文献到下足功夫读书读文献记笔记、扎根田野访谈观察写田野日记,追寻吴文藻先生和费孝通先生的社区研究足迹,谭华云以类型比教法,系统思考乡村绅士化现象如何嵌入到中国社会变迁和区域城乡发展。
“学术需要对话,也需要有立场”,谈及人文地理事象的中西学术交流,她笃定淡然地说,“社会人文地理事象,自然具有时空情境、制度语境和价值判断。当前国际主流地理期刊和主流理论话语被英美垄断。在引入西方概念理论研究中国地理事象时,需要关注理论原旨,厘清研究脉络、扎根中国情境,丈量祖国大地,多读中国经典,明悟东方哲学,格物明理,行稳致远。”
教学相长 生发意义
三年时光,谭华云兼顾教学与科研,承担5门本硕课程,担任2020级地科陶行知班班主任,主要参与广西高等教育本科教学改革工程重点项目1项,指导人文地理学硕士3人、学科教学(地理)硕士5人,指导自治区级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3项、校级互联网+1项以及12位本科生毕业论文。从管理学跨越到地理学,从人文地理学术导师到学科地理教学导师,谭华云一直在适应、梳理、整合和融通不同学科门类、不同水平层级的教学指导工作。言及于此,她沉声静气地说,雅斯贝尔斯曾经说过,教育的本质是心灵教育,是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 她笃信“教师是一汪水,学生也是一汪水,教与学,是一汪水和一汪水的交汇,双向奔赴,汇成江河”。谭华云亦坦言,毋庸争辩“学者未必是良师”与“良师必然为学者”,用心耕耘“学科为基、师范为本、学术为魂、教学相长的‘师范性’+‘学术性’相融的课堂,乃是教师之本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