卢锦珍博士于2018年入职我校初等教育学院。作为一名40岁才攻读博士的老师,她博士毕业确实还不太久;在拼搏多年获得博士学位后,仍积极谋求新的发展平台,这种“折腾”劲,还真有“年轻”的味道。
挑战自我 变压力为动力
2018年应聘我校时,卢锦珍已获得高级职称,在专科院校任职多年,工作上游刃有余。为获得更适合自己的专业发展平台,她来到初等教育学院。初入本科高校,卢锦珍坦诚面临诸多挑战,本科院校科研工作考核要求更高,人际关系环境的改变也需适应。入校以来,卢锦珍默默努力,在教科研方面不断发力,四年间连续获得3项省部级课题立项,并作为主持人获得1项基础教育自治区级教学成果特等奖,出版了1部专著。此外,她所参与申报的1项成果获得了第八届高等学校优秀研究成果二等奖。
入校半年后卢锦珍就开始陆续担任教研室主任和副院长,各种行政事务占去了工作日时间,并没有太多能自由支配的时间。但课题项目申报、书稿修改校对、论文撰写等需要专心静心才能完成,卢锦珍开始重新规划时间和工作,牺牲了休闲娱乐甚至是休息睡眠时间才得以完成科研工作。之后几年,卢锦珍就在忙忙碌碌的寒暑假和节假日中孜孜不倦地钻研科研。
担当有为 不负各方信任
卢锦珍曾在原单位担任过科研处长,后因博士学业的压力等原因主动辞去了职务。刚入校不久,卢锦珍就因为能力出众,被选拔为初等教育学院的副院长。对此她深感身兼不同角色的压力,担心未必能胜任。但她也深知,既然已成为学校和学院的一分子,得到领导和同事的信任,就应该竭尽所能,出谋划策,献智献力。
任职以来,卢锦珍积极协助院长分管科研、研究生教学及成人教育工作。她与班子成员团结协作,不断思考工作思路,力求改变学院科研氛围不浓的局面,经过科研培训、建立团队、集体谈话、个别动员、多样化辅导等方式,学院教师科研项目申报积极性整体提高,青年教师科研成绩喜人。在研究生工作方面,抓住机遇挖掘潜力,使研究生招生规模翻番。以研究生教育创新项目为抓手,卢锦珍努力推进教学改革,促进学生实践与学术能力协调发展,研究生培养质量稳步提升,生源质量不断提高,2022年第一志愿上线率与录取人数比达180%。在成人教育方面,她坚持对各方负责,向学校管理部门提出函授、自考毕业论文查重检测方面的合理化建议,得到管理部门的肯定。
珍惜相遇 与学生共成长
任课教师、班主任、研究生导师、各类论文指导老师,不同的角色让卢锦珍有更多的机会接触学生。她觉得师生之间有难得的缘分,尽心尽力互相成就。
卢锦珍利用课堂向学生传授专业教育,分享社会正能量,尤其是通过课前分享教育家和优秀教师故事,激发学生对教育的热爱。结合学习任务,努力教会学生如何整理知识点、如何建立知识间的联系,提高学习能力。
作为班主任,卢锦珍积极参加学生的各类活动,与学生建立更亲密和谐的关系。通过个别和集体谈话,鼓励学生追求更高的目标。卢锦珍与学生一起跑步、打球、散步,通过轻松的交流更深入了解学生。在学生临近毕业,实习、考研、就业各方面压力集中的关键时期,卢锦珍引导学生进一步明确自身的升学和就业需求。对报考研究生的同学,她特别召开几次班会进行动员并给予复习方法上的指导。在2020-2021学年度班主任工作考核中,卢锦珍被评为优秀等级。
作为分管研究生教学的副院长及研究生导师,卢锦珍把每一位研究生的成长发展挂在心上。几名同学申报2020年度广西研究生教育创新项目时,尽管不是导师,但她细心地审阅了申报书并提出建设性修改建议,最终该项目获得立项,实现学院研究生在此类项目立项上零的突破。今年研究生毕业季,她指导的一名研究生因所选题目完成难度大,且因对论文工作未给予足够重视,临近提交检测稿时仍一片混沌。卢锦珍几乎认定了该生要延迟毕业,但考虑到这对学生打击太大,于是与学生反复讨论,以其更容易理解的思路为基础,重新构架论文,师徒全力以赴,终于拿出了外审稿,论文在外审中得到了评阅专家的肯定。
值得骄傲的是,她指导的一名2021届本科生采用积差相关等量化研究方法完成了毕业论文,获得了优秀等级。开题时,评委老师对该生能否驾驭这样的论文表示担忧,学生差点打退堂鼓,卢锦珍用了一个中午给她讲解初步量化分析思想,列出阅读书目,学生由此增强了信心,通过自身努力及老师的指导,最终圆满完成了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