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奋进新征程、建功新时代。从脱贫攻坚到乡村振兴,我校派驻的第一书记响应号召、牢记嘱托、接续奋斗。学校党委宣传部联合组织部(乡村振兴办)开辟“服务乡村振兴·我在基层”专栏,进一步宣传我校第一书记在驻村工作中勇于担当、锐意进取的拼搏精神,展示他们真心实意干实事、尽心尽力解难题的精神风貌。
从脱贫攻坚到乡村振兴,从高校“青椒”到基层好手,从东北小伙到南国“贝侬”,我校派驻宁明县康峙村的第一书记姜宁如今已坚守了第三个年头。2020年,在决战决胜脱贫攻坚最吃劲的关键时刻,学校选派姜宁作为脱贫攻坚(乡村振兴)第一书记,接力出征。2021年,在乡村振兴的新起点上,姜宁深知使命光荣、责任重大,义无反顾的扛起了责任的大旗:“既然组织选择了我,那就要扎根基层,不获全胜,决不收兵。”
扎根康峙 做“村里的东北好小伙”
运筹帷幄,乃决战之要。姜宁刚上任不久,各项工作任务接踵而来。对于没有基层工作经验的他来说,这的确是一个很大的考验。康峙村是典型的贫困山区村,贫困人口占总人口的39.11%,拔“穷根”是摆在姜宁面前的首要问题。他每天顶着炎热的天气,翻山越岭,汗流浃背,脸上一层灰,脚下沾满泥,遍访全村182户建档立卡贫困户。
他忘我地投入工作,建章立制、入户谈心,和老乡们拉家常询问近期状况并宣传扶贫政策,群众在哪里他的脚步就往那里奔,劲儿就往那里使,心思就往那里放,把驻村工作落实在山头林间、邻里乡舍,只为锤炼成无所不能的“好书记”。
身为东北大汉的姜宁,坦言自己很不擅长做饭。来到康峙村,姜宁也入乡随俗,跟着老乡们一起喝白粥吃咸菜,偶尔煮点面条拌辣椒酱,晚饭炒个小菜加点肉。不仅厨艺见长,姜宁靠着“吃什么都香,聊什么都会”的技能,跟村干们、老乡们打成一片。村民们跟姜宁讨致富经,也乐意跟他分享趣闻、见闻。这个一身虎憨、乐乐呵呵的第一书记,村民们夸赞他是“村里的东北好小伙”。
决战决胜 打赢精准脱贫攻坚战
经过三个月的调研,姜宁提出了康峙村“1+3+4+5”脱贫攻坚模式,即:“一个核心”不动摇,突出党的领导地位,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充分发挥战斗堡垒作用。“三个抓手”提经济,产业结构优化调整、探索新产业方向、打品牌名片效应,助推村级集体经济发展壮大。“四大工程”惠民生,道路硬化、村庄亮化、人饮改造、危房改造,着力改善人居生活环境。“五措并举”固教育,开展文化传播、搭建实践基地、完善资助平台、做好控辍保学、落实教育政策,夯实教育扶贫基础。
众志成城,乃决胜之力。2020年,他为康峙村争取各类项目资金19.5万元,完成产业路修建、改水改厕、安装太阳能路灯等,极大改善了村容村貌。姜宁认为,精准扶贫的重点和难点在于如何做好产业,既要注重长远规划,又能兼顾短期效益。在他统筹下,全村盘活废弃牛棚,构建起“村委会+合作社+农户”合作养殖模式,打造出特色品牌—“康峙八角香鸡”,年收入7万元,实现“土鸡”变“金鸡”的跨越,成为推动村集体经济发展的重要推动力,村集体经济入股年分红13万元以上。当年,康峙村182户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全部脱贫,村贫困发生率从2015年的29.6%降至0,顺利通过全国脱贫攻坚大普查。
凝心聚力 再战乡村振兴“加速度”
行百里者半九十。“脱贫攻坚成果来之不易,康峙村底子太薄,刚刚有点起色,我希望继续留任,做好康峙村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的衔接工作。”2021年,本已经结束任期的姜宁主动向学校请缨留任。
精准扶贫看农民,乡村振兴看农村。怎样围绕“五大振兴”搞好全村的建设又是摆在姜宁面前的一大难题。他咬紧牙关,带领村“两委”干部开展调研,依托我校智力、学科、人才等优势,撰写了《康峙村精准扶贫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五年提升工程(2021-2025)》报告。他认为,乡村振兴起步之年,康峙村应该重点围绕产业、生态、组织三方面搞建设,并提出“三位一体”乡村振兴发展模式,即:组织引领拔高工程。拓展“党建+引领”,推动党员模范带头致富作用。产业发展提升工程。推进乡村振兴特色产业示范基地建设——康峙村坚果种植基础,2021—2022年全村种植坚果千余亩,培育坚果种植带头人1户。生态村屯建设工程。打造乡村振兴基本整治型示范屯,2021年争取各类项目资金11.5万元,2022年争取到10.5万元。完成村委改造扩建,新修产业路3公里。2022年他又开始筹建村文化活动中心和康峙村汪巷屯水管二次铺设工程…….
“产业路通了”、“八角运得出去了”、“道路都亮了”、“村委焕然一新了”、“群众活动场地有了”……这两年康峙村村民的生活条件发生了新变化,日子有了新盼头,村民有了新奔头。康峙村乡村振兴正稳步推进。“村里条件和环境越来越好就是对我工作最大的肯定。”谈起驻村成果,姜宁评价自己的标尺始终如一。
姜宁以青春之我,以强烈的责任心和使命感,举全村之力建设美丽新康峙,带领村民们走上了兴产业、壮收入、富乡村的康庄大道,用实际行动诠释了自己的诺言和一名驻村干部为民服务的真谛。驻村经历让他体会到基层工作的酸甜苦辣,更让他感受到了青春价值在基层扶贫一线的体现,收获了人生宝贵的财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