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素养导向聚焦融合】
学科建设和专业建设一直是南宁师范大学开展内涵建设的两条主线,而课程建设则是重要抓手。南宁师范大学统筹开展学科、专业、课程、课堂协同建设,实现三者有机链接和协调发展, 共同构成创新型、 应用型、 复合型人才培养的三个基本点,不断深化课堂教学改革,改进教学效果,突出问题导向, 推广案例式和专题化教学。化学与材料学院多年来积极开展“以研促教、教研结合”的科学教育研究,积极推进高师课程与教学改革,打通高校与基础教育联合培养人才的路径,与基础教育化学新课程与教学改革研究中取得丰硕成果。
两年一度的广西基础教育教学成果评审工作于2022年1月落下帷幕,由南宁师范大学、南宁外国语学校、柳州市柳江中学等学校组成的团队以“素养导向 聚焦融合——“三新双互一核”课堂教学模式理论建构与实践研究”项目勇夺一等奖。
广西基础教育教学成果评审从2017年开始,每两年评定一次,获奖成果代表了广西区内基础教育教学改革研究与实践探索的重大进展和成就。在此次评审活动中,专家们一致认为:“素养导向 聚焦融合——“三新双互一核”课堂教学模式紧扣习近平总书记“立德树人”重要思想,开创了课堂教学改革的成功模式,为广西基础教育学校的课堂教学改革提供了较好的范式,具有很强的创新性、实用性、针对性,其研究价值、实践效果、示范作用十分明显。
【成果概述】
在新时代教育教学改革的大背景下,南宁师范大学牵头联合南宁外国语学校和柳州市柳江中学,秉持现代教育思想和理念,聚焦发展学生核心素养、提升教育教学质量等关键问题,以信息化环境下的教学改革为突破口,经由“化学学科教学——各学科统摄整合教学——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融合”的“ 点——线——面——体”研究过程,在“ 问题解决式”学科教学基础上,构建与实践了核心素养视角下“五推三层、四融入” 的适应新时代发展的“素养导向,聚焦融合——‘三新双互一核’课堂教学模式”。
项目立足广西基础教育教学的现状,以发展学生核心素养为目标,以课堂改革为抓手实施课堂教学创新,大力推进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中的应用,探索适应新课程理念的课堂教学策略和方法,促进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促进教师教学方式和学生学习方式的有效转变。
【项目建构与实践】
项目自2013年启动,围绕深度课例研究、统摄各学科教学推进课堂教学模式改革、推动教学方式学习方式的转变、多元化进行教与学的评价、探索打通高校与基础教育人才的培养对接路径等层面来改变教师教学观念,聚焦解决教师观念落后、教学能效低、教学方式单一、各学科教学孤立、中学教师科研能力弱、教学科研两张皮、师范院校与基础教育的衔接等关键问题,历经“理论构建—实践验证—总结推广”三个各有侧重又相互嵌入的过程,系统构建推进“素养导向,聚焦融合—‘三新双互一核’课堂教学模式”。
通过深度课例研究,构建素养为本“问题解决式”化学学科教学模型及实施路径,在此基础上对各学科教学统摄成线,推动全方位学科育人方式,提出“新素养+新思辨+新教法”的理念和具体实施路径,探索构建“三新”理念和信息技术支持下的“互联网+互动式”“三阶六环”的课堂教学体系。
南宁外国语学校积极探索“学生主学、小组探究、成果展示、教师点拨、达标检测、总结提升”的“互教互学”课堂,聚焦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有效融合,利用各种技术手段、各类平台、资源,通过专题培训、分科培训、课题引领、课堂示范、教研比赛等形式,积极借鉴和吸收国内外优秀的教育理念和资源,努力打造具有自身特色的数字化智慧校园。在信息技术与教学融合改革迈出了坚实的步伐后,不断提升教育教学质量,购买先进的教学设备,组建以北京四中“爱学派”为平台的堂智慧课堂新模式,课堂教学实现质的飞跃。
探索双互课堂
探索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有效融合
探索基于“三新双互一核”的智慧课堂
柳江中学从“新素养、新思辨、新教法”课堂改革到大单元教学,从“青春五自”到“三立德育”品牌效应,从课题规范化到掀起课题研究新浪潮,以主题型备课组会创设学科发展平台,探究大单元整体教学,探究“三新双互一核”课堂课程模式——建构“三新双互一核”课堂教学模型——创景、建问、解题、渗养、优评,并设计“四五模式”备课流程,深化三新课堂的改革与实践。在“三新”实施自治区级示范校建设课堂教学活动中大放异彩,获得了教育专家及同行的高度赞誉,也让学校真正起到了普通高中新课程新教材实施自治区级示范校应有的示范和引领作用。
探究大单元整体教学
探究“三新双互一核”课堂模式
建构“三新课堂”教学模型
“四五模式”备课流程指导下的备课组会
打通师范院校与基础教育联合培养人才对接路径
一是探索“厚理论、重实践、促创新”为指导思想的师范生教学技能融合模式。把成果中的部分内容植入到师范生教育教学技能的培养。二是通过“双导师制”方式打通高校与基础教育联合培养人才的对接路径。邀请广西名校长、名师、名班主任或教研员到南宁师范大学做讲座或教学指导,学生通过到实践基地实习和多次见习,提升教育教学技能。三是借鉴“互联网+互动式”中信息技术的条件,采用混合式的课堂教学模式。
【总结推广】
在实践学校积极探索的基础上,项目团队开展广西区域示范性高中间的教学研讨活动,通过送教下乡、专题讲座、指导高考备考、指导课堂教学实践,搭建起梯级推进、资源共建、成果共享、互通互动的平台,充分发挥引领辐射作用,为广西少数民族地区课堂改革提供了较好的范式,有效提升了广西基础教育区域学科课堂教学质量。
项目实践及成果推广5年来,每年实践学校直接受益学生超过1万名,累计组织各级报告共31场,受益人超过1万人。项目成果在广西区内20所学校进行推广,效果良好。
2021年,研究团队分别走进柳州市柳江中学和南宁市隆安县隆安中学进行项目成果推广及课例展示活动,南宁外国语学校、柳江中学、隆安县隆安中学以及两地多校200多名老师参加。
走进柳江中学
“三新双互一核”课例展示中,柳江中学青年教师李嘉慧与南宁师范大学硕士研究生董帅以《乙酸》为题进行了同课异构展示,隆安中学施念可老师和南宁师范大学化材学院研究生万丹蕾以《生活中两种常见的有机物——乙醇》为题进行了同课异构展示。
活动最后,南宁师大化材院汤希雁老师作了题为《“三新双互一核”深度学习课堂培养学生高阶思维能力的研究与实践》的报告。解析“三新双互一核”的内涵,并对深度学习和高阶思维进行了详细的解读,指出深度学习是培养学生高阶思维的有效途径。如何基于深度学习进行化学学科的教学设计?汤老师提出一些行之有效的办法:从创设具有挑战性的学习主题、开展以化学实验为主的多种探究活动、获得结构化的化学核心知识。汤老师还从教学目标的取向、教学设计视角和课堂价值视角三个维度帮助老师们理解教学设计,并通过三个教学案例图文并茂,加以解读和印证,帮助大家从一个全新的高度重新认识教学,理解教学,思考教育教学变革。
【项目成果】
出版著作两部(《信息化环境下“互教互学高效课堂”教学模式的研究与实践》、《合作课堂教学模式实践与应用研究》);在省级以上刊物发表论文51篇,其中有一篇发表在《化学教育》(国内中文核心论文);成果获奖94项;指导本科生参加国家级、省级师范生教学技能大赛获奖26项;指导教师参加市级以上课堂教学比赛获奖28项;参与开发研究自治区级一流本科课程一项、校级一流课程一项;培养了广西基础教育名校长梁正、郑文勇,广西基础教育名师、南宁市优秀青年专业技术人才、南宁市学科带头人汤希雁等为代表的骨干教师一批。
南宁外国语学校近几年来,各学科教师参加国家、省级、市级的优质课比赛获奖32项。学校教育教学质量稳步提升,中高考成绩屡创佳绩,连续9年荣获南宁市高中毕业班工作优秀奖,2020年,学校入选“新高考背景下广西普通高中教学与管理改革的实践研究”项目研究校、普通高中新课程新教材实施自治区级示范校,2021年被评为南宁市“十三五”规划科研先进单位。
柳州市柳江中学通过探索“三新双互一核”课程模式——“三新双互一核”课堂模式,近年来,一本上线产出比例节节攀升,2020年被评为“基础教育国家级优秀教学成果推广应用示范区柳州市基地学校”,2021年被评为“普通高中新课程新教材实施自治区级示范学校”。
项目团队将聚焦学生核心素养发展和教师专业发展,进一步完善“三新双互一核”课堂教学评价体制与管理制度,探寻基础教育学校课堂教学高质量发展路径,构建发展学生核心素养的广西民族地区教学实践共同体。